关于莫言演讲稿三分钟以上(最新11篇)

时间:2023-11-23 13:50:49 作者:admin

关于莫言演讲稿三分钟以上 第1篇

【关键词】莫扎特;艺术歌曲;艺术特征;演唱技巧

作为一名音乐奇才,莫扎特在西方音乐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对西方音乐的影响非常大,给西方音乐宝库留下了丰富绚烂的音乐遗产,其中,艺术歌曲作为莫扎特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非常高的研究价值与欣赏价值。据有关调查显示,莫扎特艺术歌曲作品有四十多首,并不算多,但这些艺术歌曲却充满着简明、独特的音乐词汇和新颖、独特的创作方法,是莫扎特作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莫扎特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

(一)多样性的语言。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西方诸多国家的音乐作曲都是根据意大利曲风而创造的。因此,莫扎特艺术歌曲创作通常会采用意大利语、德育、法语这三种语言。由于这三种语言的发音各有不同,这就决定了莫扎特艺术作品的差异性与多样性。但其每个艺术歌曲作品中都不失典雅、自然之风,歌词应用也是极为恰当。(二)体裁的丰富性。莫扎特的艺术歌曲体裁非常丰富,例如《在初春》《儿童游戏》蕴含着儿童的纯真与活泼;《安详的微笑》《亲切的平静》这些作品都融入了意大利(18世纪)的曲风与祥和韵味,作品音域线条非常流畅、旋律也愈加优美。(三)多样性的音乐内容。莫扎特艺术歌曲作品内容极为丰富,包括意大利歌曲、歌剧中的咏叹调、诗人韵味、儿歌等。例如,莫扎特的《在孤寂的村里》,其内容主要讲述一名少年在密林中散步,但不小心惊扰了森林中的爱神,爱神为了惩罚这位少年,用一支爱神箭射中了少年的心脏。作品中充满悲剧色彩的咏叹调,由于莫扎特音乐诠释,使得“爱神”被广为流传。《紫罗兰》是诗歌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体,在作品伴奏中,《紫罗兰》首次脱离了歌曲旋律,但其表现内容却优雅含蓄,使诗词(歌词)与曲风契合得恰到好处,后人将《紫罗兰》誉为莫扎特艺术歌曲典范。

二、莫扎特艺术歌曲的演唱技巧

(一)和声把握。莫扎特艺术歌曲作品具有内容丰富、体裁丰富、语言丰富等特点,在和声演唱中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例如旋律线的使用技巧,即当主和弦处于弱拍、属和弦处于重拍的阴性终止式条件下,要求演唱者必须要减弱收势,让作品听起来更加柔美。此外,当歌曲乐句结尾处出现两个相同音高的音符时,在演唱过程中要注重音高的渐弱性,即前一个音要高于后一个音,进而展现出减弱、柔和的曲风。总之,莫扎特艺术歌曲和声必须要控制音量与语气,并且在演唱过程中要时时关注和声变化。(二)演唱速度掌握。莫扎特的作品形式多样,其演唱速度能够直接影响作品的气氛和效果。但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中通常没有速度指示,只有表情提示。例如《警告》是诙谐的表情;《魔术师》是激动的表情。所以,在演唱莫扎特的作品时,必须要以作品情绪作为出发点,进而选择演唱速度,反之,会全面破坏作品的整体结构,无法展现出莫扎特音乐作品的魅力。(三)音色处理技巧。由于莫扎特艺术歌曲风格多样,适合演唱莫扎特作品的嗓音也相对丰富。总体来说,莫扎特的艺术歌曲演唱者必须要具备纯净、清晰的音色,在实现声乐结合的前提下,也要划分伴奏与演唱内容。法国、意大利歌剧有时会混合音色演唱,但莫扎特作品与之恰恰相反。在莫扎特作品演唱中,演唱者不必过于追求戏剧效果,只要音色不过于突出、不过于暗淡,保持音色圆润饱满并带些浓郁感即可。此外,在高低声区间的音色音质必须要保持高度统一,以抒情、柔美为主。(四)气息运用技巧。演唱莫扎特作品时,必须要演唱有节制,同时也要保持平稳性,这对演唱者的气息运用技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气息调整必须循序渐进,不能够大起大落。特别是在快速型、密集型音程中要进行跳进与级进,这时就必须要很好地控制气息分配力度,在气息流动的状态下发声,进而使演唱者的声音更加动感。总之,在演唱莫扎特的作品时,演唱者必须要保障喉咙的稳定性,再配以娴熟的气息技巧,进而诠释出完美的莫扎特作品。

三、结束语

莫扎特的艺术歌曲具有内容丰富、体裁丰富、语言丰富等特点,对演唱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演唱莫扎特艺术歌曲时,必须要控制好和声、掌握演唱速度、处理好演唱音色、正确运用演唱气息,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莫扎特作品表演艺术家。

参考文献:

关于莫言演讲稿三分钟以上 第2篇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宠儿》;爵士风格;非洲传统;语言特色;文本结构;即兴;融合

作为一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注重从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选取创作题材,发掘和建构黑人文学的独特性。正如她自己所说:“我一直试图在自己的小说中随处融入一些东西,一些与我所认为的黑人艺术的主要特色直接相关的东西。”①为莫里森赢得普利策奖的小说《宠儿》就是这一创作理念的绝佳代表,这部小说吸取了黑人音乐的特点,就像一曲即兴演奏的爵士乐,不仅通篇洋溢着爵士风格的语言特色和文本结构,还充分体现了爵士乐开放包容、重视心灵体验、追求自我解放的民族精神。

一、爵士风格的语言特色

莫里森特别看重语言,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演说中,莫里森称语言为具有无限可能的“手中之鸟”,具有无穷的魔力。②在《托尼・莫里森访谈录》里,莫里森承认自己小说的特色与长处仅仅在于语言与众不同。“语言必须仔细推敲,看上去又信手拈来。它不能流汗。它必须含而不露,同时又撩人心扉……说话时,文字在舌尖上逗留、揣摩、玩味。它是一种爱,一种激情。它的作用和布道士一样:它使你离开座位站起来,使你忘记自己,倾听自己。”③《宠儿》这部小说充分体现了莫里森语言大师的功力,文章讲述的是奴隶制度下一个奴隶母亲塞斯不忍心孩子落入奴隶主之手重蹈自己的覆辙而亲手杀死了自己年仅两岁的女儿,后来女婴借尸还魂索要母爱这一沉重的主题,但是通篇文章读起来并无沉重压抑之感,反而像在欣赏一曲爵士乐,舒缓悠扬,诗一样优美和缓,部分章节时断时续,恰似爵士的切分节奏,梦吟般的语言令读者陶醉,使小说的阅读过程宛如欣赏一曲魅力无穷的爵士现场演奏。

爵士乐中最主要的布鲁斯调原是黑人奴隶在农田劳作时用来抒发心中苦闷和哀怨的田间号子。恰如爵士乐用音乐来表达苦闷,莫里森则用音乐一样的语言来描写苦难。“她热忱和谨慎地使用着一种纯净、华丽的抒情性语言,赋予作品痛苦而又使人愉悦的响亮音色,通过不断的变调――句子长短、音调高低、语气缓急――控制情绪的起伏和情节的演进。即使最深重的苦难,她也要用美丽的意象来表现。”④塞斯背上被奴隶主“学校老师”打得皮开肉绽的伤疤,文中在提及的时候多数都称为“苦樱树”,在帮助塞斯逃亡途中生孩子的小女孩艾米眼里,这棵苦樱树枝繁叶茂,还开着小小的樱桃花。杀婴事件发生后,塞斯一家与黑人社区疏远,塞斯的婆婆贝比・撒格斯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不再去“林中空地”布道。对于此时的贝比・撒格斯,莫里森仅用一句“贝比・撒格斯整天躺在床上琢磨颜色”就点出了这位老婆婆心中的绝望与无助。小说美丽的语言犹如动感的爵士音符,不时带来一阵阵惊喜。

二、爵士风格的文本结构

《宠儿》的文本结构具有鲜明的爵士风格。在这篇小说中,莫里森一反传统小说的线性叙述模式,借鉴爵士乐重即兴、多重复的切分式演奏风格,采取碎片式叙述模式,应用复调理论从多重视角来展现文本。小说三个部分只以一二三划出,没有题目,每个部分的章节之间既无题目也无标注,只以换页划开,小说首行没有缩进,咋看让人不知所以,如坠云端,“仿佛一下子置身于爵士乐纷乱的音符中”。⑥整部小说围绕杀婴故事展开,没有高潮,叙述在不同的人物间滑入滑出,倒叙同现实穿插交错,故事在对往事的追忆中徐推进。小说这种回环往复的多角度叙述手法,“犹如爵士乐变奏,凌乱中透着和谐,琐碎中显出恢弘”。⑦

小说中如塞斯杀婴、丹佛出生等事件都是由多人多次叙述。以塞斯杀婴事件为例,这个故事塞斯、斯坦普・佩得、丹佛都有讲述,有重复的部分,但是更多的是每个人从不同的侧面来提及故事。首先是保罗・迪来到124号之后,塞斯提及自己带着小女儿丹佛坐牢的事情,牢里的耗子什么都吃,就是不咬丹佛。但是故事随后滑出,对于塞斯为何坐牢则丝毫没有触及,设下悬念。接着是丹佛被小伙伴问及塞斯是杀人女巫的事情,随后丹佛披露自己和两个哥哥都担心会被母亲杀害。此处算是披露出塞斯曾经杀人,丹佛及哥哥们的担心则暗示塞斯可能杀害了亲近的人。接下来的叙述随即转开,一直到宠儿的鬼魂借尸归还人间向塞斯索要母爱,保罗・迪无法忍受搬出124号,斯坦普・佩得告诉他塞斯为了孩子不落入奴隶主之手,曾经亲手锯断了自己两岁女儿的喉咙。但是对于故事的详细叙述则一直到后半部分塞斯亲自讲述才算完整。故事叙述中滑入滑出,几次提及,又几次闪开。几个人的叙述相互补充,拼凑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种多角度叙事从不同的侧面完整展现了故事的始末,避免了读者一开始就对杀婴事件妄下结论,而是让读者预先做好心理铺垫,置身于故事发生的真实场景,从塞斯的角度来理解杀婴故事背后的心酸与无奈。莫里森用这种碎片式叙述模式,几次欲言又止,成功展现了美国历史中那段“……小说人物不愿回忆,我不愿回忆,黑人不愿回忆,白人不愿回忆”,⑧形成“全民族的一个缺失症”⑨的黑奴历史。莫里森深知,奴隶制已被废除,广大黑奴早已获得解放,这段历史表面上已经被掩埋,但是实际上黑人内心受到的摧残与伤害已经形成黑人集体意识的一部分,虽然不愿或者不敢再触及,却是黑人无法忘记的伤痛。莫里森深知只有敢于正视过去,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她采取的这种碎片式叙述模式,以小说人物重现回忆的方式再现了这段历史,恰如爵士乐的动感音符,虽有切分却又互为一体。小说各个人物对这一事件的叙述既自成一体又互为一体。故事的叙述犹如爵士即兴演奏,缓慢推进,娓娓道来,水到渠成时故事的全貌自然浮出水面。故事没有涉及正面冲突,却让人体会到奴隶主对黑人奴隶身心压迫所造成的撕心裂肺的创伤。

恰如爵士乐曲中基本结构的反复演奏,《宠儿》中也出现了大量的重复现象。很多字、词、句以及意象都有重复。最典型的部分应属小说第二部分第五章节,宠儿、丹芙和塞斯三人的叙述混合在一起,难以分辨,出现了大量的重复。例如:

你是我的姐姐

你是我的女儿

你是我的脸;你是我的

我又找到了你;你又回到我的身边

你是我的宠儿

你是我的

你是我的

这种叙事的重复与话语的重叠,不仅前后照应,增强了节奏感,还从潜意识里表露了小说人物的情感活动,描绘了她们铭心刻骨的心理积淀,朴实贴切,印象深刻。

三、爵士精神

说起爵士乐的精神,最重要的应属爵士乐的开放性和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精神。爵士乐中的布鲁斯调起源于黑人奴隶劳动时的田间号子,奴隶们用这种白人听不懂的方式来抒发心中的哀怨与悲愤,彼此之间进行联络,反抗奴隶主的剥削和压迫。这种音乐后来融合了欧洲传统音乐元素发展成爵士乐,成为黑人文化的代表,并以其动感的切分节奏和即兴演奏赢得了人们的认同和喜爱。如今的爵士乐更是风格多样,开放包容的特性使爵士可以和其他音乐广泛地交流与结合,形成了摇滚爵士、蓝调爵士等等。爵士乐的反抗性不仅仅在于爵士形成之初就是反映社会底层受压迫者呼声、追求自由和解放的音乐,更体现在聆听爵士乐时那种自由、彻底和惬意的感觉,触及心灵,激发我们摆脱世俗、挣破藩篱、追求身心的自由与解放。

《宠儿》魔幻与现实主义混杂的文本风格一如爵士乐,是开放包容心态下的一种融合。小说定位于19世纪奴隶制刚刚废除的时期,所讲述的塞斯为反抗奴隶主猎奴而杀婴的故事是莫里森根据一个女黑奴玛格丽特・加纳的真实故事改编的,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但是小说中宠儿的借尸还魂及神秘消失等超自然的成分又使小说带有魔幻色彩,小说中人鬼共生,超越了生死界限。这种写作手法与莫里森的民族传统信仰不无关系,在非洲宗教中,人们相信生死之间没有界限,死者不仅可以和生者沟通,还可以被召回阳间。⑩莫里森从小就听父母讲鬼怪的故事,因此她本人是相信世界上有鬼魂的:“活人与死者之间的鸿沟并不存在,现在与过去的鸿沟也不存在。”11 所以莫里森把宠儿刻画成亦人亦鬼、非人非鬼的形象并不奇怪。这种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艺术美感,而且有力地控诉了奴隶制对黑人奴隶们身心造成的摧残,与黑人借助爵士乐来倾诉苦难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与爵士乐重视心灵体验、追求自我解放的精神相同,《宠儿》侧重反映的也是黑人奴隶精神层面的问题:奴隶解放不仅在于奴隶制度的废除,黑奴不再是隶属于奴隶主的财产而是成为自由人这一简单问题,更重要的是奴隶们从心理上获得解放,成为真正的自由人。在奴隶制度下,黑人只不过是会说话的动物,不仅被奴隶主用来劳动和发泄私欲,还可以用来“出租,买卖,配种……”,小说中的黑人奴隶无一不受到摧残:西科斯被烧死、保罗・迪被带上马嚼子、塞斯被当作产奶动物、老黑人斯坦普・佩得的妻子被小主人长期霸占、艾拉长时期遭受一对白人父子的蹂躏、塞斯的婆婆贝比撒格斯被当作生产工具,8个孩子除小儿子之外,皆被奴隶主处置,一概不知所向,这一切都对黑人奴隶身心造成巨大创伤,使他们无法正常面对生活。主人公塞斯获得了身体自由后始终无法摆脱奴隶制留下的阴影,生活对她来说每天都是“击退过去的严肃工作”。12 虽然她极力把往事留在过去,不敢去回忆,但是她内心始终无法摆脱心灵的重负,杀婴的悲痛和自责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她,对孩子的爱与愧疚无时不在腐蚀着她的灵魂,她无时无刻不在反省以弥补自己当年的罪过。这种状态下的塞斯封闭自己,表情淡漠,不与黑人社区来往,试图以忙忙碌碌来忘掉过去。然而内心深处的悲伤、内疚、母爱交织在一起日夜煎熬着她,根本无法正常生活。13 身体上的枷锁解除了,心灵上的枷锁却依然沉重,恰如塞斯身上的苦樱树,这个奴隶制时期留下的创伤,虽然不再疼痛,却再也无法抹去。其实奴隶主的鞭子鞭笞的又何止是塞斯的后背,奴隶制度下所遭受的非人待遇在她心灵上不知道刻下了多少伤疤!塞斯背上的苦樱树“没有一点感觉,因为皮肤早已死去”,14 实际上死去的又何止一层皮肤呢?塞斯的心早就死了,剩下的只是一具躯壳,既不活在过去,也不活在当下,而是精神恍惚,虽生犹死。

不同于其他只是把故事“讲给白人听,讲给男人听”的黑人作品,《宠儿》这部小说注重从精神层面关注奴隶制对黑人、尤其是黑人妇女的身心所造成的伤害,从精神层面来反映奴隶制度对黑人奴隶的戕害,呼唤黑人解脱心灵枷锁,追求灵魂的自由与解放。小说的这一主题与爵士乐触及心灵的演奏方式和其反抗传统、昂扬不羁地追求自由解放的精神不谋而合。

对于美国黑人来说,奴隶制以及其所带来的伤害是很多人所不愿提及的痛。而莫里森的讲述方式,恰似给故事配上了背景音乐,一方面陪同黑人同胞控诉奴隶制的残忍,哀悼黑人民族所经历的苦难,赋予黑人同胞勇气以直面民族历史,同时也提醒大家不要沉湎于过去,固步自封,而是要直面未来,积极发挥黑人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要像他们的优秀文化爵士乐一样,既能直面历史,又能敞开胸怀,兼容并蓄,摒弃自身的不足,积极地吸收与融入。通过小说与音乐元素的巧妙融合,莫里森不仅讲述了黑人民族的苦难史,宣扬了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还为民族的未来指明了发展方向。

注 释:

①杨仁敬.论美国后现代小说的嬗变.山东外语教学,2001(2):1~4.

②11 毛信德.美国黑人文学的巨星――托妮・莫里森小说创作论.浙江大学出版社,.

③④Toni Morrison Beloved,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2005,pⅧ.

⑤瓦里美.爵士乐.三联书店,1987.

⑥⑦朱振武.美国小说本土化的多元因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⑧⑨13 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

关于莫言演讲稿三分钟以上 第3篇

关键词:限制性视角;视听语言;影片分析

《和莎莫(summer)的500天》是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影片男主人公汤姆(Tom)是一个沉溺于英伦哀歌与《毕业生》情境的年轻人。他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办公室新职员莎莫(summer),他坚信他与莎莫是命中注定的一对。导演从男主人公汤姆的主观视角展开叙事,让汤姆与莎莫的500天恋情里一个个情节片段在时间轴线上随意跳跃。观众在电影中跟随着汤姆与若即若离的莎莫谈了一场500天的恋爱,在和男主人公汤姆一起失落于莎莫最终另嫁他人的同时,观众似乎对于爱情有了一层更真实的了解与感悟。

影片所采用的男主角主观视角在电影叙事学中称其为限制性视角,与之对应的是全知视角。这其实是两个借用文学叙事的术语。在通常的限制性视角的电影作品中,我们发现更多的电影导演对于影片限制性视角的实现也是文学化的。如在影片中通过第一人称“我”的画外解说来告知观众影片所讲述的故事均来自“我”的视角。而影片《和莎莫(summer)的500天》的限制性叙事视角并非如此直白,而是通过情节设置构成、镜头语言、场景安排等电影的视听语言来实现的,本文试对本片限制性视角叙事的视听语言进行分析,以期对于电影导演运用电影化的表现方式来创作限制性视角叙事作品有一定参考意义。

一、限制性视角下情节的特殊安排

1.按照限制性视角的主观情感安排情节

《和莎莫(summer)的500天》的导演对于影片的情节安排是独具匠心的,汤姆与莎莫的原本顺叙故事段落被一个个拆解支离,零碎的情节片段在以500天时间为主线的时间轴上随意跳跃。如影片讲述的是与莎莫恋爱500天的故事,开篇段落却不是常规的从第1天讲起,而是从第488天开始进入,之后是第1天,随即又进入第290天。然而导演的情节安排并非随意而是按照男主人公的主观情感为内在逻辑基础。按照男主人公的限制性视角叙事,影片仿佛就是随着男主人公的大脑思维在叙事。一个个情节片段时常时空交错的出现在影片叙事中,但却不影响观众对于影片的理解。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来自电影大量转场中对于连接镜头的熟练使用。

因为是按照限制性视角的主观情感来安排情节的,影片中前一个段落还是热恋而紧接的下一个段落就是分手的转场很多。为了让影片一气呵成,剪辑连贯,导演很纯熟地运用了较多的连接镜头来实现时空交错情节的蒙太奇处理。如恋爱32天与恋爱303天,是热恋与失恋的两个时空,在剪辑处理上,导演让处在热恋中的汤姆满心喜悦的走入办公室电梯,电梯门关。但当电梯门再次打开时,出来的是一个在303天时空里的失恋的汤姆。

2.非预期结局来自对于观众对“限制视角”的非预期

二、虚拟场景与动画特技外化主人公内心世界

影片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是运用动画特效来将男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外化,以更直观的方式带观众进入男主人公的限制性视角,动画的虚拟性也便于观众区分导演展示的是男主人公的主观世界而并非客观现实。贯串全片的中心时间轴线就是通过动画显示恋爱天数来完成的。在恋爱32天汤姆与莎莫陷入热恋,汤姆终于得到了莎莫对他追爱的热烈回应,他欣喜的走出房间的瞬间,他感到整个世界都在为他庆贺。导演在这个段落中直观的将汤姆的主观世界进行展现。汤姆出门,镜头采用汤姆的视线角度,迎面而来的路人纷纷向汤姆微笑并庆贺,汤姆自己照了下街角橱窗的镜子,镜子里反射出的不是汤姆的容貌而是大明星哈里森福特微笑的脸。合着音乐的节拍,这个情节段落甚至被导演处理的类似歌舞片段落一样。汤姆边走边跳,身后各行各业的路人甲乙丙丁都开始跟着汤姆舞动起来。其中,甚至还让汤姆伸手接过了一只动画制作的小鸟与之共舞。明显的戏剧化的夸张表演明确地区分了主人公的虚幻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观众因此在理解上没有障碍和困难。

再如,恋爱第402天,汤姆与莎莫分手一段时间后再重逢,很多共有的回忆让彼此都很开心。这时汤姆认定他与莎莫的爱情有了挽救的转机,他满心期待的受邀来参加莎莫的酒会。导演用分格画面将汤姆预期的美好想象和现实中的情况同时展现。在分格画面的现实画面里,汤姆看到莎莫已经戴上了别人送的订婚戒指,并接受了别人的求婚。期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汤姆的情绪一落千丈。在这个汤姆最为沮丧和绝望的段落中,导演加入了动画的特效技法。汤姆冲出酒会现场,独自一人走在深夜的大街上,突然周围的高楼大厦瞬间褪去了颜色,画面有了一种类似美术技法“白描”的效果,然后画面里线条勾勒的景物又逐渐模糊成白茫茫一片,画面中心只剩下汤姆一人,他沮丧垂头的背影最终也在画面中淡出。

影片的这些独特的电影手法增加了电影的可看性,是直接展示限制性视角的人物内心的成功范例。

三、电影影像

1.限制性视角的镜头角度选取

限制性叙事视角的镜头多要采用限制性视角人物的主观视角。如影片《和莎莫(summer)的500天》对于莎莫的镜头拍摄角度均是来自汤姆的观察点。例如在办公室场景中,画面主体――女主角莎莫经常被导演在大全景的构图下时将其置于镜头的角落,前景为繁乱的办公室格子间,办公室职员们前后走动,这个镜头的选取内因都是来自男主角汤姆在场景中处于离莎莫较远的对角办公位置,镜头的视角均来自汤姆的观察视角。再如,影片重要的情节转折为汤姆满怀期待的应邀参加莎莫的酒会,却发现莎莫带上了订婚戒指答应了别人的求婚。通常这样的情节镜头都需要运用近景或特写来拍摄女主角幸福表情及手上订婚戒指等镜头语言来表现。而本片使用的却是远景镜头,在酒席间拥扰的人群中,莎莫与人拥抱接受来自朋友们的祝福。这是汤姆的主观视角镜头,场景中的汤姆正落寞的站在人群中远看着莎莫。运用主观视角的镜头角度来实现限制性视角的叙事。

2.摄影机运动

影片在拍摄汤姆暗恋莎莫的事情被酒醉的好友戳破,汤姆紧张地等待莎莫的回应段落中,导演有意识运用手动跟拍,镜头略有不稳的抖动恰当地表现了汤姆焦躁不安的心境。这是按照男主人公的主观情绪来安排摄影机运动,实现限制性视角叙事。

四、限制性视角下场景安排的虚幻性特点

为了实现限制性视角的叙事,影片导演还有意识地安排虚构的场景,来展现男主人公的主观世界,而非客观现实。例如前文所论述的恋爱32天热恋时,汤姆见到的所有路人都在冲他微笑庆贺,并和他一起进行愉快的歌舞表演段落。除此之外,影片对于男女主角的恋爱场景选择也别有用心。如影片在表现两人的关系迅速升温的甜蜜爱情段落时,并没有选择实际的家庭场景来表现两人的同居生活,而是将场景选择在了宜家卖场。宜家是注明的国际连锁家居装饰卖场,其中有很多完整的厨房、客厅、卧室展示区。影片将男女主人置身于宜家的卖场里,他们在卖场里的厨房里讨论着类似夫妻间的日常话题,他们在卖场的卧室床上私语。所有的家具都贴着商场的标签。这样的场景一方面从汤姆的限制性视角出发表现着汤姆对这段感情回忆的主观美好感,另一方面也透出了他的不真实性,场景是一个卖场模拟现实的样板间,而并非真正的生活场景。

关于莫言演讲稿三分钟以上 第4篇

——莫言在北京师范大学文艺论坛上的演讲

我曾经被文学评论家贴上许多文学标签,他们时而说我是“新感觉派”,时而说我是“寻根派”,时而又把我划到“先锋派”的阵营里。对此我既不反对也不赞同。好的作家,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创作,他甚至不去关心读者对自己作品的看法。

——莫言在日本京都大学的演讲

“作家在对话交流时,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文字必须抓住社会热点,否则文字就是一纸空文。”“文学揭示了人类的普适价值。歌德晚年提到世界文学的概念,世界文学也是文化交流,了解各种文化观念。今日我们发现,歌德的世界文学概念已经突破了文学的范畴,多样性的思想是国际关系的普遍原则,这也是对歌德文学理想的实践。”——莫言在法兰克福书展的发言

对于作家个体来说,要写出跟别人不一样的作品来,然后再写出跟自己已经写出的作品不一样的作品,这就足够了。我想如果有众多的作家实现了这个愿望,那么集合起来,我们的整个中国文学就会非常丰富,非常有个性。只要有这么一批作家出现,那么我们的文学自然在世界文学的格局中就会取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觉得现在我们基本实现了这个愿望,我们没有必要妄自菲薄。我相信用不了多久,西方的年轻作家就会说他受到了中国的某个作家的影响。

——莫言接受《南方周末》记者夏榆采访

它就是一个奖项,得了这个奖,并不证明你就是中国最好的作家,这个我心里很清楚。中国作家有很多,写得好的也有很多,得了这个奖我很幸运,我自己心里很清楚,不会轻飘飘的。作家最重要的还是作品,不是奖项。能让他站稳脚跟的,还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土地的热爱,最重要的还是脚踏实地的、勤勤恳恳的、对土地忠诚的写作态度。

关于莫言演讲稿三分钟以上 第5篇

主位和述位的概念最初是由布拉格学派的马德修斯于1939年提出的。主位指句子开始的第一个成分,是句子其他部分的表述对象。主位后面的部分是对主位的说明,叫述位。在篇章中,通过更换不同的主位而使得表述能够进一步展开的过程叫做主位的推进。随着这种推进,整个语篇的论述开始展开,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意义整体。获奖演说作为演讲词的一种,在公开场合的发表需要通过一定的表达手段,将语言有序组织起来,高效传达获奖者的内心感受。

二、主位推进模式分析

汉语篇章中主位推进模式有几种:平行、链接、集中、交叉、分散、交错。以下将对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辞进行主位推进模式分析,从而把握莫言演说辞的结构铺排特征,进一步深化关于主位推进模式理论对语篇连贯性作用的认识。下文中T代表主位,R代表述位。

(一)平行模式

主位相同,而述位不同。如:

这里“很多人”和“我的母亲”是两个不同的主位,但述位都是“分享”,因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色彩,莫言获奖后母亲无法分享的心痛感在看似平淡的阐述中又十分鲜明。例(4)则通过同一述位的使用,着重强调述位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四)交叉模式

第一句主位成为第二句述位,第二句主位成为第三句述位,依此类推。莫言在此次演讲中未采用此模式。主位推进模式为:

(五)分散模式

第二句以后的各句均以第一句的述位作为主位,进行分散性的表述。如:

例(5)中的主位推进模式为:

这里“我的听众”在第一句中是述位的一部分,在后两句中,分别担任主位的角色,对前面的述位进行具体阐释,逐层推进,叙述整齐有力。

(六)交错模式

第一、三……各句主位相同,第二、四……各句主位相同,整体上呈交错式发展。如:

(6)一只火红色的狐狸(T1)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T2)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T3)跑没了踪影,我(T4)还在那里颤抖。

例(6)中的主位推进模式为:

这里莫言将“狐狸”和“我”交错使用,形成一种叙述上的对比,使当时的场景变化跃然纸上。

莫言本篇演说辞主要以“我”及“我”的经历为核心展开叙述的,其中穿插着对某一述位的展开描述,如对观点“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的复述等。同时,也包括主述位间的对比陈述,清晰地向听众呈现叙述对象间的差异,如“狐狸”和“我”等。莫言对多种主位推进模式的使用,使得其演说层次多样,主题鲜明,内容更充实,叙述结构极其清晰。

三、结语

本文通过主位推进模式理论对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辞进行的分析得出,莫言本篇演说辞主要以平行模式为主,主要围绕“我”这一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与话题的展开,演讲主题鲜明,结构凝练,更能体现语篇信息的连贯性。在此基础上,篇章中穿插其他不同类型的主位推进模式,使听众在掌握新旧信息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感受到同一话题框架内语义的集中性,丰富叙述层次的同时,完善篇章结构,使主题推进更易进行,演说本身更具表述个性。

参考文献:

[1]徐赳赳.现代汉语篇章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洪波.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连贯[J].语言文化,2014(7).

[3]朱永生.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关于莫言演讲稿三分钟以上 第6篇

【关键词】钢琴艺术 硕士培养 讲座音乐会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钢琴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具有钢琴演奏的系统专业知识和高水平创作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技术操作与实践必须重视理论的指导,理论不足、实践缺乏是目前教学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只有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改革,是在相同教学资源的前提下,结合新时期的教学目的,以模式革新的方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对传统教学资源进行有机分解、重组、叠加,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培养出适应时展的创新型人才。

“讲座音乐会”既是成果汇报会,也是钢琴艺术硕士教学模式改革的一次探索,它将“学术讲座”与“钢琴演奏音乐会”两种形式结合起来,即在舞台上把对作品的研究通过演讲的方式向观众讲解,再结合音乐表演的方式展示作品的复合形式。因此建立在“讲座音乐会”之上的教学模式的建构,就是通过对相关理论与钢琴演奏等学科的有机整合,运用音乐史学理念、音乐音响暗示性的抽象概念、美术具象画面、钢琴演奏实践指导理论等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联系、结合,更科学地提升钢琴学科的发展。因此,本文试以广西艺术学院莫扎特作品钢琴艺术硕士讲座音乐会为例,对钢琴艺术硕士“讲座音乐会”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一、“讲座音乐会”的立体呈现

2013年6月6日晚,莫扎特作品钢琴艺术硕士讲座音乐会在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厅成功举办,这既是一场成果汇报会,也是一次大胆的教学实践探索。学生在讲座音乐会共同展示了莫扎特的作品,从整个音乐会的筹备到现场演出,收获颇大;台下观众皆反映本次音乐会形式新颖,是一次从形式到内容上的视觉盛宴。本次莫扎特作品钢琴艺术硕士讲座音乐会的主角是2011级、2012级的5位钢琴艺术硕士研究生,他们不仅以团队的形式,共同研究莫扎特音乐作品,还针对各自不同体裁和作品表现样式,分别与7位双排键、声乐、弦乐等相关专业研究生合作。经过5个月的策划、准备、训练,最终以立体形象的方式将莫扎特的代表作品搬上舞台。在内容上,涉猎领域丰富,体裁多样化。包括经典歌剧选段、钢琴三重奏、双钢琴演奏、协奏曲,变奏曲、幻想曲等,囊括莫扎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展示出莫扎特对不同体裁、风格音乐的轻松自如掌控的创作才华。在形式上,用语言文字解析、相应画面诠释、作品表演呈现,立体地展示了莫扎特作品的音乐风格与内涵,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以下是对讲座音乐会主要组成部分的逐一介绍:

(一)讲解部分

讲座音乐会的特色在于“讲座”部分,它是研究生对钢琴相关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展示与实践的平台。

1.在整场音乐会的开场之时对整场音乐会进行概括介绍,包括节目构思、音乐作品类型、演出人员、演出目的等,对莫扎特的总体创作特点进行深入浅出的简短阐释,对了解“讲座”的意义和莫扎特其人、其作品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和理解。

(二)画面部分

在舞台的左侧采用屏幕投影展示PPT图片,目的是展示作品的研究成果,体现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同时给音乐会的音响听觉以视觉补充、联想拓展。具体方法包括:第一,作曲家的照片拉近间距。如在音乐会的概括讲解之时配合莫扎特不同时期的个人照片,提升了观众对作曲家的感性认知。第二,图片背景诠释作品基调。如c小调幻想曲K475的图片背景为繁星蓝色夜空,直接带来浮想联翩的浪漫色彩。第三,文字展示讲解作品的标题内容,增加理解作品的框架概念。第四,曲式结构图和主题谱例,使演奏的音响与乐谱符号相互对应诠释。第五,对应画面给音乐音响的抽象性与画面的具象性联觉。观众从视觉到听觉对作品有指向性的了解。如“歌剧”协奏曲《莫扎特A大调钢琴协奏曲》(),配上欧洲歌剧舞台的油画,画面宽敞的空间感指向作品旋律声音的通畅明亮,气息绵长;画面鲜活的人物塑造与暖色的色彩指向作品情绪的热烈,表现了莫扎特以音乐去赞美人性,追求光明和幸福的音乐内涵。

(三)演奏部分

演奏部分是钢琴艺术硕士展示专业教学成果的主要手段。与以往多为独奏单一形式的钢琴音乐会有很大差异,本次音乐会增加了钢琴合作的多样性,尽可能的涉及莫扎特创作的各个领域,不同形式的作品展现使音乐会更具魅力,增添听众的新鲜感。从独奏到双钢琴演奏、钢琴协奏、钢琴三重奏,展示钢琴从单一乐器独舞到共舞、与担任乐队角色的两台双排键电子琴的竞奏、与小提琴、大提琴不同乐器间的相互共欢;从器乐合作到与歌剧演唱合作,展示纯乐器音响合作的特色到引领、陪衬、配合歌唱演员在舞台从表情、声音到动作的全情演出。不仅体现了钢琴艺术硕士的钢琴不同角色的应用技能,还能多角度的展示莫扎特作品的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从讲解、画面、演奏等三个部分,观众能够从听觉到视觉形成联觉享受,从感性到理性得到全方位的感知,三部分穿插并进,相互补充,共同诠释,形成立体多彩的音乐会形态。

二、“讲座音乐会”新型教学模式的架构

讲座音乐会是教学、演奏、成果汇报的一个平台,它从琴房个别教学延伸到音乐厅,完善了钢琴教学模式,体现出综合性与新颖的特质。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历经近半年时间筹备的音乐会在短短1个多小时进行完毕,它要求展现学生对于西方钢琴文化知识架构、审美能力、钢琴演奏的技能、语言表达能力、相关学科整合能力等综合素质,全过程需要学生厚积薄发,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沟通,更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完备的、可操作的新型教学模式。这样的新型教学模式,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学科相对孤立、能动性不足的缺陷,将理论学习、审美赏析、实践操作三方面结合在一起,不拘泥于只能接受自己导师的“专业门第”观念,创新了教学形式和手段,目的是提高学生钢琴技能的应用能力与音乐综合素质。

现将包括讲座音乐会在内的新型教学模式总结如下:

(一)理论学习

讲座音乐会要求进行教案的编写,要求学生研究作品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促使学生主动研究钢琴文献、与钢琴艺术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风格、作品的介绍和分析资料,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资料,以及钢琴教育理论、钢琴教学法等学科知识。讲座音乐会还要求对同一作品进行三位钢琴演奏家演奏版本的研究对比,学生通过研究钢琴演奏家的录音录像介绍与赏析资料,将各种乐谱版本资料进行有机整合,才能构建客观准确的音响,科学合理的操作技能去演绎作品。如此主动的理论学习,不仅内容丰富,信息含量大,也更直观形象,学生会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点,完善知识结构。

(二)审美赏析

审美赏析能力培养的主要是视听能力、联觉能力、立体思维观等三方面。

1.视听能力,即在钢琴演奏学习过程中对演奏操作技术的协调性认知与演绎作品音响听觉的灵敏度,通过观摩名家的演奏视频和接触、储存不同器乐的音色与演奏特色,加上教师在感官上的视听引导,形成条件反射般的视听审美能力。

2.联觉能力,是各感官之间形成的相互沟通的心理现象,在课堂和讲座音乐会的准备中,利用现代多媒体音响与画面课件设计手段与讲授法、示范法,强调使用同时期美术绘画作品的重要性,将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语言特点相对应、相比较,并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在学生心中形成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互通的整体感官体验,因此也对西方钢琴音乐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体悟,在拓展艺术视野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和赏析能力。

3.立体思维观,即将艺术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整体,钢琴音乐只是其中一部分,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某一个视角对艺术整体进行研究,教师通过言传身教与教学方式的立体化、多样化,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开放式的、立体式的思维观,使学生突破传统钢琴学习过程以及自身弹奏水平所带来的限制,为其研究方向寻找切入点。

(三)实践操作

钢琴艺术硕士的培养,演奏技能的掌握程度成为衡量教学的重要指标。演奏技能的掌握必须经过大量的技术、技巧、作品的连贯完整的练习,这个学科特点对于长期从事钢琴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讲早已认可适应,但在研究生阶段,通过研究钢琴的演奏、教学、作品内涵等相关理论,进行实践操作练习的教学模式确是需要调整适应的。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把乐曲的色彩、性格、情境等内心的感受形成具体的形象,在脑海中反复勾勒描绘;对乐谱进行研读、分析,探索适当的演奏窍门,在实践操作练习中不断听辨、调整、修正,再听辨……而提升自己的音乐赏析能力。这种提升音乐赏析能力的实践操作一定是事倍功半的。

(四)讲座音乐会

讲座音乐会的筹备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往往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教案与讲稿写作,包括从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对此曲的风格特点、曲式结构进行总结归纳,学生在大量地阅读有关莫扎特书籍和论文的基础上,扩展了古典时期音乐艺术知识背景,形成的教案和讲稿也经过反复琢磨和修改,经导师的指导并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有助于培养研究生钢琴教学能力。

二是演奏练习与配合训练过程,涉及2人或2人以上需要相互配合的双钢琴、钢琴三重演奏、协奏、歌剧演唱等内容时,不停地磨合沟通与同步训练,不断调整演奏方式,弥补缺陷,培养研究生钢琴协作能力。

三是由于演奏作品有不同专业的合作,可经过多位导师的指导,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突破导师个人的专业学科知识的局限,例如C大调钢琴三重奏Kv548,钢琴与小提琴、大提琴的配合作品,在大提琴导师的指导下,钢琴的旋律演奏方面得到弦乐横向拉弦奏法的提示,提升了对室内乐认知。

四是练习与演出场地的变换训练学生的听辨能力与调整键盘控制能力。小琴房、排演教室、音乐厅等不同的场地,空间感与声学要求也不同,都要求学生具备敏锐的听觉,及时研究调整弹奏方式,把声音传递出去。

五是后台布置与准备,培养研究生组织钢琴演出活动能力。在演出之前需有调理地将舞台场地、乐器器材、电子设备、演出服装、背景幕布、PPT教案、邀请函、座位排序等一堆零碎繁杂的准备活动筹备妥当。

六是在音乐会后的总结。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进行演奏与教学实践的文字总结汇报,在与导师、同学间交流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与钢琴应用能力。

三、“讲座音乐会”教学模式的优势与难点

讲座音乐会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经实践证明,具有明显的教学效果,能够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优势即难点,因此同时也较大地考验教师的知识背景和讲授能力,在可复制性上还需要注意理论联系的尺度把握,关注教学的难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突破。(下转第176页)

(上接第172页)

其一,从学科整合来看:理论与实践结合,多维度地了解作品的内涵及演奏方式。传统教学往往给学生的印象是:钢琴作为技术学科以练习为本,容易出现理论学科与技术实践学科学习分离的现象。讲座音乐会的教学模式打破理论与实践的藩篱,在讲座音乐会汇报中通过演奏者对知识背景的讲解分析和实际弹奏的立体呈现,将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活学活用,避免了死读书现象,能全面而系统地深入音乐艺术研究,加强了学术能力。

学科整合的难点在于教师必须具备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勇于创新,与相关导师合作,合理设置课程,保持与学生高频率的沟通。

其二,从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来看:钢琴教学能力与钢琴演奏能力共同培养,赢得应用型人才的优势。钢琴艺术硕士毕业后主要流向学校,培养教师队伍人才,钢琴讲授教学能力便作为教师专业素质之一,讲座音乐会要求学生对曲式内容进行讲解,能够强化学生的讲授能力。从教案编写、弹奏练习、协调配合、后台准备、总结经验等步骤,学生的主动性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增强,更能胜任教师、演奏者、学术研究者等多种职业角色

讲座音乐会要求导师和学生投入大量精力,且必须具备非常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拼搏精神。难点在于:第一,在整台节目的选择上,要保持选曲的整体性,从莫扎特众多作品中抽选既有代表性的作品,又要适合每个学生的演奏能力与演奏特点,需要细致的准备工作。第二,学生除研究自己的作品外,还需研究莫扎特的总体风格,了解其他同学演奏的作品,这样才能增强音乐会的整体效果。

关于莫言演讲稿三分钟以上 第7篇

南诺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意气风发,笔挺的西装,干净的短发,站在演讲台上。那个时候,南诺彻底沦陷了。

“你好,我能问问你为什么叫莫炫吗?”南诺怯怯的问着,脸庞透着淡淡的红晕。那年南诺十八岁,莫炫二十七岁。在南诺的世界里莫炫就像一个梦,一个不敢触碰的梦……

莫炫,年轻有为的演讲家,他的身上凝聚了男人应有的成熟与青春,二者融合的恰到好处。南诺躲闪地站在他的背后,偷偷的寻找属于他的味道,淡淡的薄荷味,暖暖中带着清凉,悄无声息地浸透着南诺正在蔓延的思绪。

莫炫说:“炫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心态,但是莫炫,就是即使到达炫的姿态,也要含蓄内敛,谦卑谨慎。”

那只是一场人生中的匆匆,匆匆到遗留下的只是一个凭空的回忆,可是南诺却守着这些回忆,度过了属于她的青春。

莫炫离开的时候,南诺一个人站在窗户边,看着密密麻麻送他的人群,坚定地许下那不为人知的诺言。

其实那次演讲并不是南诺第一次见到莫炫,可是她却总是将那次作为他们的初识,她说那样的初见才算正式。

两年前,南诺还只是个孩子,而莫炫却在大学毕业后踏入了社会,初入社会的莫炫一次次的碰壁,没有人会认可一个刚步入社会的毛头小子。或许有些事情真的是缘分吧,那时的南诺在中考的压力下,每日沉迷网络,在论坛里发现了“别说我张扬”。一向对网聊嗤之以鼻的南诺竟然和“别说我张扬”聊得风生水起,甚至在中考的前一天,还聊到深夜。不见才是最好的平台,因为永远都没有相遇的可能,才会敞开心扉,发泄内心的郁闷。后来,南诺知道了“别说我张扬”的名字――莫炫。或许上帝真的是眷顾他的,两个星期后,莫炫迎来了他职业生涯的春天,有人主动邀请他做一场励志的演讲……

或许在他的世界里,南诺只是一个诉说的对象,就像冰冷的日记本。

后来,南诺只能在空间里发现些莫炫的最新消息,大多都是各地的各种演讲。而她也渐渐地从他的世界里消失了。

南诺偷偷地在桌角刻下了莫炫的名字,在书本的扉页写着莫炫的名字。青春就像一场,南诺将一切筹码压在了莫炫身上,莫炫也是南诺锲而不舍的支柱……也许,如果没有那场演讲,莫炫在南诺的世界里,只会是一个触不可及的梦。

高二的时候,学校组织了一场演讲,让人无法置信的是,邀请的人竟然是莫炫!

校园里的樱花树已经盛开了,南诺总是喜欢这样站着,闻着樱花的味道。两年了,想不到自己真的会见到他。

莫炫的演讲很成功,鼓舞了很多的同学,莫炫离开后,学习的氛围一下子高涨了许多,只是这样的氛围只持续了不久,很快便被遗忘了,就像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南诺。

南诺说:“我一直以为他只是我世界里的梦,没想到,其实这梦还是可以触及的嘛。”

南诺高三的时候,成绩一直都在上升,已经可以上重点本科了。南诺知道,自己离他又近了一步。高考之后的那个晚上,所有的人似乎都解脱了,南诺看着在KTV里狂喊的同学,一个人拿起了手机,拨打了那个被自己反复翻看的号码,已经三年了,不知道他是否真的是那个人,也不知道电话是否能够接通。

“嘟……嘟……”

南诺有些发抖,电话那边传来的声音,一遍又一遍的敲打着南诺的心。

“你好……”声音中透着疲惫,透着朦胧的睡意。

“你好,我是‘小丑鱼’”,南诺小心翼翼的说着,她知道自己早已被他遗忘在脑海里,或许自己就从来都没有在他的世界里停留过。

“嗯?抱歉……”没等莫炫继续说下去,南诺就打断了。

“你已经睡了吧,那就不打扰了,对不起啊。”南诺慌忙的挂了电话,眼泪再也止不住了,本是知道这个结果的,却低估了那声调的力量,有些时候,我们总是这样自以为是……

南诺再次来到学校礼堂的时候,是五年以后了,站在演讲台上,目视着台下的人群,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样子。

关于莫言演讲稿三分钟以上 第8篇

12月5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迎来入冬以来最猛烈的一场风雪,记者住所外的积雪深至大腿。市区行人寥寥,反倒是亚洲面孔频繁出现,大多身背或手提大号箱包。

距市区约四十公里的阿兰达国际机场近乎瘫痪。5号航站楼二层出发大厅聚集着行程延误的旅客,一层抵达大厅的旅客出口几乎被中国媒体包围。

莫言人未到,“莫言热”的气氛已开始弥漫。

低调亮相

6日上午,在赫尔辛基滞留一夜的莫言终抵瑞典。经机场贵宾通道,躲过众多媒体的围追堵截,莫言与夫人杜勤兰乘坐诺贝尔基金会的宝马轿车,抵达斯德哥尔摩宏大酒店。

身穿灰蓝色羽绒服,头戴黑色鸭舌帽,手提灰色软包,莫言这身“行头”在瑞典名气最大的五星级酒店里丝毫不显光鲜,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到来立即令大堂里的过客驻足侧目。两名瑞典“粉丝”绕过警卫阻拦,将早已准备好的书和笔递到中国作家手中。

莫言下榻的酒店在瑞典具有极高地位,每年前往瑞典领取诺贝尔奖的获奖者均下榻于此。顶层正中的“诺贝尔套间”可俯瞰波罗的海港湾,直面对岸的瑞典王宫与议会大楼。今年,诺贝尔基金会将这间独一无二的海景房留给了莫言。

经过短暂休息,换了一身西装的莫言从酒店出发,前往瑞典文学院。中午12时,莫言的新闻会准时开始,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完成了此次“领奖之行”的第一次正式亮相。

对大部分参加这场会的记者而言,这是第一次同莫言面对面的接触。莫言入场后的五分钟,是留给媒体的拍照时间,闪光灯与快门声此起彼伏。摄影师们试图以各种角度和镜头记录他的每一个动作与表情。

与媒体的对话持续了一个小时。莫言的语句平实而不浮夸,语调平淡而不起伏,但让记者感受到了语言传递的力量,包含自信与底蕴、智慧与机敏。幽默时,舒逸似按摩师的化骨绵掌;反击时,力道如拳击手的一记勾拳。

与会结束几乎同步,莫言占据了瑞典各大纸媒、电视台、广播电台的网站头条。

心存温暖

莫言抵达瑞典时,斯德哥尔摩气温大约零下六摄氏度。莫言说,一下飞机,觉得瑞典真冷,但参观赫尔比中学的活动让他温暖起来。

这所学校位于斯德哥尔摩郊外的利丁厄岛上,也是一所地处富人区的知名学校。经过校长努力争取,莫言此行唯一一场与中学生的交流活动被安排在这里。二十多名学习中文的瑞典学生接待了莫言。

“这些孩子为我演唱了《红高粱》里的一段插曲。当年那帮人唱这首歌的时候,嗓子越哑越好,声音越粗犷越好,但这些孩子把这首歌唱得非常温柔,听上去像情歌一样。”

关于莫言演讲稿三分钟以上 第9篇

个会写会说的人。

莫言讲得不紧不慢,如细雨绵绵。讲得很真实,很真诚,琢磨琢磨,很有味道,很感人,有的地方催人泪下。我看了两遍视频,感觉就是听邻居大哥说话。这个演讲,看似是讲故事,娓娓道来,不温不火,其实寓意很深刻。

莫言讲到了母亲,讲到了母亲对自己做人的影响。莫言的母亲,和千千万万个中国母亲样,默默承受着苦难。她润物细无声地教育孩子要诚实,要正直,要有慈悲之心,要学会宽恕。莫言最痛苦的一件事是母亲挨打。困难时期母亲带着他偷拾麦穗被人发现。那个高大的男人不顾他母亲的哀求给了她一个嘴巴,在她的嘴角留下线血迹。“多年以后我在家乡的街巷上看见了那个他——已经成为一个老人——立刻想上去‘回敬’他。但母亲拦住我说,‘这个人与那个人已经没有关系了’。” 一个伟大的母亲,塑造了个正直的作家。

莫言讲出了故乡,讲出了他的文学根据地——高密东北乡,满含着一片深情。扎根大地,才有力量。30多年来,他一直用文学表达着对故乡的爱和恨。在故乡,他挨过饿、挨过打、受过苦难,而这一切,在创作中,都成了他的素材,都成了他的笔精神财富,想来让人酸楚。

莫言的高人之处,是他超越了苦难,超越了一己之悲欢,超越了狭隘。咀嚼

己小悲欢,并视之为大世界的作家没出息,将一己悲欢融入广泛而普遍的人性体验,并以各自的方式表达出来,那是献给全人类的礼物,这样的人都值得尊敬。

莫言提到了中国的3位作家的名字,古代的老师蒲松龄,现代文学上的老师沈从文,当代的老师徐怀中。莫言还讲出了他的外国老师福克纳与马尔克斯。他与这两位导师属于“心有灵犀”,是在内心深处达到了默契。

个清晰的师承脉络,印证着莫言成长的轨迹。正是这些精神导师,让莫言开窍,与丰腴的沃野、深邃的民间一起,哺育着莫言由一个放牛娃成长为著名作家。

演讲的最后,莫言讲了3个故事。3个故事,我想,每个人理解都有不同。你可以看出忏悔、看出幸运、看出人性,还可以看出超自然的神性,等等。但有一点,就是这些故事都通俗易懂。莫言没有故作高深,不作惊人语,不装,不虚,不伪。这些话,都带着温度,冒看热气,是真话,而不是大话,是实话,而不是套话,是说给大家听的话,也就是人话。人话就是人说的话。我这里说的人,是指有着健康心态的人,是没有被污染了的人,是赤子。

莫言当然还讲到了一句很老实的话,我抄录在这里:“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

关于莫言演讲稿三分钟以上 第10篇

1902年,梁启超作《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大声疾呼“欲新民必先新小说”。1902年,梁启超身体力行,作《新中国未来记》。梁启超小说理论集中体现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新中国未来记》则是其小说理论的具体体现。梁启超将小说变为大说,此前小说是小道,家长里短,街谈巷语而已,大说则事关重大,事关“新民”大任,事关国家、天下。

且看梁启超如何将小说变为大说。《新中国未来记》的叙述者为孔觉民。此人,“乃孔夫子旁支裔孙,学者称为曲阜先生……当维新时代,曾与民间志士奔走国事,下狱两次。新政府立,任国宪局起草委员,转学部次官,后以病辞职,专尽力于民间教育事业,因此公举为教育会长。” 《汉书・艺文志》言:小说“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造小说者为“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皆是琐屑微不足道之人。然而《新中国未来记》的“造”者竟是德位兼备,既是道统、又是政统中人的孔觉民先生。

孔觉民讲什么?讲“中国近六十年史”。其实,讲“中国近六十年”即是作“中国近六十年史”,作史是为“中国六十年”盖棺定论。谁有权力修史?孔子作《春秋》,可是孔子却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何以故?孟子言:“《春秋》天子之事也。”孔子有德然无位,然而感于春秋时生民涂炭,礼崩乐坏,故出而作《春秋》,行天子之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孔子有德无位,只可为素王,故行天子之事,有僭越之罪,于是言此。孔觉民先生既是道统中人(有德),又是政统中人(有位),他作“中国近六十年史”,自然当之无愧,亦不会有孔子之叹。梁启超在其时可谓有德者,然而无位。梁启超选择德位兼备的孔觉民先生作为“演说者”(叙述者),可以见其理想。

梁启超将小说变为了历史。其实这也可视为:史部降身为小说。史部改头换面,以小说面貌出现,如此只为了启蒙和宣传。

我们对比一下莫言2006年出版的《生死疲劳》,可以见出大说逐渐在恢复为小说。

《生死疲劳》写一个家族的变迁史。以西门闹为起始,中间千头万绪,人事纷纭,但都与西门家族有关。佛教“六道轮回”观念进入了小说叙述结构。西门闹转生为驴、牛、猪、狗、猴和大头婴儿蓝千岁。小说相应分为五部:第一部《驴折腾》,第二部《牛犟劲》,第三部《猪撒欢》,第四步《狗精神》,第五步《结局与开端》。西门闹六次转生,西门闹之妻妾,西门闹之儿孙逐渐成长起来,恩恩怨怨,纠纠结结,你方唱罢我登台。

《生死疲劳》与《新中国未来记》有些类似,皆讲述“中国现代史”。梁启超想象未来,莫言回忆过去。想象未来为激励其时之当下,回忆过去是观今以知古。梁启超展现未来图谱,将希望从潘多拉的盒子中放出来,激励人们向着“美好的生活”奋进;莫言则是展现过去图谱,现在如何走,应该借鉴过去。

梁启超惟恐小说不大,将小说放在国家与天下的层面上“演说中国六十年史”,梁启超以大见大。莫言则是以家族变迁“演说中国史”,莫言是以小见大。谭恒《新论》的佚文见于《文选注》,言小说:“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大道“务为治”,小说只在“治身理家”范围内。

梁启超以一位道统与政统合一的大人物为小说叙述者,莫言则以平民百姓西门闹为叙述者,大人物下降为小人物。非但如此,莫言还将叙述者下降为驴、牛、猪、狗、猴。大人物讲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小人物讲人世的恩恩怨怨,街谈巷语。要言之,梁启超讲的是历史,莫言讲的是故事。

关于莫言演讲稿三分钟以上 第11篇

钱曾拒绝对方借书,却没有直接说,反而自责起来。这样说,一来表达了自己拒绝对方的愧疚之情,二来说明了自己不能借书的为难之处,让对方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可谓一举两得。拒绝别人很容易伤害对方的感情,我们不妨学学钱曾这样的自责式拒绝,通过责备自己,委婉地拒绝别人,效果更佳。

许鞍华导演的一部戏中,有一个演员的戏份在剪辑的时候被删掉了很多。这个演员去找许鞍华,希望能多保留一些镜头。许鞍华歉意地说道:“不好意思啊,这件事情是我的疏忽。我只考虑了整个影片的呈现效果,就擅自删减戏份,而没有考虑到演员的辛苦。我应该提前和你们沟通,多征求一下你们的意见!可是,影片很快就要上映了,再做调整恐怕来不及了,你看……”演员当即说道:“没关系,为了影片的效果,我尊重您的意见!”

导演剪辑影片,是不需要去征求每一个演员的意见的。但许鞍华在话语中却一直在自责,表达对演员的歉意,这其实是放低了姿态,用恳求的态度在拒绝对方。许鞍华如此有诚意,她的拒绝自然更容易让对方接受。自责式拒绝,无论原因如何,把拒绝的原因和过错都归结到自己头上,这样放低姿态,反而更容易让别人接受。

莫言成名后,有些地方政府想邀请他去担任一些政府职务,以扩大地方的影响力。可莫言一心扑在文学上,对这些职务根本没兴趣。政府机关的主要负责人一再来邀请,莫言对他们说:“你们邀请我去担任这么重要的职务,让我受宠若惊。可我这个人实在是太笨了,一不会管事,二不会管人,三不会管钱,除了会写点东西,可以说是一无是处,如果去出任职务,十有八九会给你们添麻烦。你们如此看重我,我却辜负了你们的希望,实在是抱歉啊!”几位负责人听了这话,也不好再说什么。

如果莫言说“我看不上这个职务”,很容易会伤害了对方。可他却自责,说自己太笨,无法胜任,向对方表达了歉意,赢得了对方的谅解。拒绝别人,不要指责别人求的事不对,那样很容易伤人。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通过自责的方式告诉对方,自己能力不足,或者因为其他原因无法胜任,怕耽误了对方,这样更容易赢得对方的谅解。

(选自《演讲与口才》)